把每個人的心打開,都會看到風景,把我的心打開,你會看到沙灘。
If we opened people up, we’d find landscapes. If we opened me up, we’d find beaches.
Agnès Varda (1928-2019)

被譽為「法國新浪潮祖母」 (The Grandmother of the French New Wave) 的法國女導演Agnès Varda已被證實在親友陪伴在側下與世長辭,據了解她的葬禮預計將在下週二舉行。
這位創作才女是女性平權的先驅,為好萊塢女性工作者樹立了良好的典範,被描述為「喜悅的女性主義者」和「熱情的藝術家」。她去年以紀錄片《眼睛相旅行》”Faces Places” 提名奧斯卡,也獲頒奧斯卡終身成就獎。而她較早前帶去柏林電影節的新片《阿涅斯論瓦爾達》”Agnès by Varda” 已成了她最後的作品。
的確,Varda在柏林影展中說:“我確實要準備說再見了。”
你必須知道的Varda

雖然Varda常被介紹為法國女導演,事實上她是比利時人。18歲的她到法國巴黎讀書,並完成文學和心理學位。之後她去到盧浮宮學習藝術歷史,後改學攝影,也就這樣成了一名攝影師。這段期間,她除了拍攝照片,也拍攝電影。她說:“…我把電影放在照片裡,或把照片放在電影裡。” 當時的她正在探索著兩種藝術形式間的關係。她的拍攝手法主要受到法國畫家米勒所啟發,不愛使用先進的拍攝儀器,對於電影鏡頭的運用卻十分細膩。
作為女性主義的代表人物,她運用前衛的拍攝手法在各種場面調度中透露弱勢人權的角度,風格獨樹一格。她擅長以紀實的敘事手法創作,給予觀眾大量的思考空間。
Varda的電影始終都以人作為出發點,她喜歡找最人性的切入點給故事更深的共鳴感。作為心思精密的女性,她總能溫柔深情地敘述故事的同時,又能呈現出無比的真實感。

什麼是法國新浪潮?
French New Wave是影評人對於1950年代末至1960年代的一些法國導演團體所給予的稱呼,他們主要受到義大利新寫實主義與古典好萊塢電影的影響。法國新浪潮的特色在於,導演不只主導電影,更成為電影的作者和創作人。風格特色包括快速切換場景鏡頭等創新剪接手法,或是像”跳接”,在整體敘事上製造突兀不連貫效果。(資料來源:维基百科)

你必看的Varda作品
短角情事 La Pointe Courte (1955)

影片訴說一位年輕男子路易回到位於法國塞特區的漁港小村,妻子艾拉隨後也來到這裏。路易对這地方懷有強烈的情感,艾拉卻對此感到陌生。無論兩人如何努力,他們始終因為如此的隔膜而使兩人關係陷入危機。另一邊廂,政府派來調查員調查污水情況,村民因此團結驅逐外來者。
這是Varda的處女作,製作成本遠遠低於當時的主流電影。據了解,此片在她母親的故鄉取景,有著Varda的成長記憶。而其現實主義的表現和採用的長鏡頭美學,各種細節都非常符合新浪潮的審美。
五至七時的奇奧 Cleo from 5 to 7 (1962)

故事從一名女歌手遊蕩巴黎街頭開始講起,她面無聲色地穿梭內心的恐懼,擔心著自己會如占扑所言患上胃癌。她遇到了形形色色的男人,都對她訴說生命中的每一個段落,但都沒有人真正理解她。直到最後她遇見了即將遠赴阿爾及利亞戰場的年輕士兵,讓她重新看到了世界,坦然面對現實。
這是Varda重要的作品之一,也被認為是她最成熟的作品。此片曾入圍1962年第15屆戞納電影節棕櫚獎。
一個唱,一個不唱 One Sings, the Other Doesn’t (1977)

Varda透過兩位女性60年代到70年代的生活,構築了一部女性主義的歷史。故事描述兩位迥異的女性15年的關係:一個中產階級女孩離家勵志當歌手;而另一位是個農村姑娘,可是情人自殺後便獨自帶著兩個私生子及和一個快要出世的孩子。二女儘管沒有共同之處,卻相處融洽。後來她們分開經歷了不同的生活,多年以後則在一個爭取墮胎權利的集會上又相遇。
這部電影是Varda唯一一部獲得三大電影節最高獎的電影,摘得42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。
無法無家 Vagabond (1985)

影片描繪了一個流浪女的最後生活。在一個冬天的早上,流浪女莫娜凍僵了的屍體被發現在溝渠邊,經過莫娜生前遇到過的一些人的憶述,莫娜的生前片斷得以展現:她一路上或搭便車或徒步四處流浪,在野外紮篷露營,在修車廠用肉體換工作,但她從不願安定下來,收留過她的人三教九流,但也無一例外地將她趕走,最後莫娜因為生病受涼,最後凍死路邊。
Sandrine Bonnaire憑這部電影獲法國凱撒獎最佳女主角,以及威尼斯影展金獅獎等三項大獎。
南特的雅克德米 Jacquot (1991)

小Jacquot的父親是位汽車庫老闆,30年代過得很幸福。他喜歡幻想,也很喜歡木偶戲。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,法國戰敗使他家的生活變得更加困難,然而Jacquot卻繼續生活在另一個世界,到處都是神奇又美妙的事情。
這部電影是在Varda的丈夫Jacquos Demy去世一年後拍攝,作品流露出Varda對於丈夫滿滿的思念。
阿捏斯的海灘 The Beaches of Agnès (2008)

八十歲的Varda在生日之際以這部影片為自己祝壽。影片利用重構的手法,她和丈夫電影中的一些影像來重現Varda一生中的重大事件,風格極具幽默感。
眼睛相旅行 Faces Places (2017)

又譯為《臉龐,村莊》“Visages Villages”。這是Varda與藝術家J.R. 共同執導的法國紀錄片電影,這一老一少一拍即合的組合,遊走法國鄉下郊外替人拍照,记录了两位在法国乡村旅行时遇到的人,是一部窩心又感人的紀錄片,也暗含著Varda的政治觀點。
此紀錄片獲得數十個國際獎項及提名,包括提名2017年戛纳电影节非競賽單元,獲得“金眼睛獎”,也被提名为第90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纪录片。

我仍在奮鬥,雖然我不知道能夠持續多久,但我仍在持續奮鬥--為了電影生生不息,而不單單只是拍出一部電影。
I’m still fighting. I don’t know how much longer, but I’m still fighting a struggle, which is to make cinema alive and not just make another film.
Agnès Varda (1928-2019)